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返還。后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余矣。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
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譯文】
北宋朱壽昌(公元1010~1080),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與家人訣別,發誓不見到母親永不返回,終于在陜西同州遇到生母,母子歡聚,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譯詩】
七歲就和生身母親分別,五十年的分離不得相見。
終于有一天找到了母親,喜悅的氣氛感動了上天。
【評語】
這個故事中的兒子幼年離母,母親對于他來說只有生身之情,卻無養育之恩,然而血緣之親即使遠隔時空,也依然割舍不斷。世事無常,即使沒有天災人禍,也會發生骨肉離散的人倫悲劇,只有抱定堅決的信念,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能有"皇天不負有心人"的團聚和圓滿。所謂"人之父母,不必皆賢;人子所遇,有幸不幸",父母對于子女,出于各種緣由,不一定能盡到父母之職,子女卻不能單純以自己從父母那里所得多少來決定如何對待父母,"孝"之一字,本就應該是不摻雜任何功利算計的。
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于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耕田象,紛紛耕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譯文】
虞舜,是瞽瞍的兒子。為人極為孝順。父親愚鈍蠻橫,后母愚蠢頑固,異母弟弟傲慢無禮。虞舜在歷山耕作,有大象為他耕作,百鳥為他鋤草。這是他的孝心感動出來的結果。堯帝聽說了虞舜的故事后,派來許多男丁幫他,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最后還把天下給了虞舜。
【譯詩】
成隊的大象來助舜耕田,紛飛的百鳥來助舜鋤草。
繼承堯帝虞舜登上帝位,虞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評語】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舜的父親、繼母、異母弟弟曾多次想害死他,整個家庭都以他為敵,《孟子·萬章上》記載孟子與弟子萬章的對話,就曾提到舜因為受到這些不公對待而到田里對天號泣,在孟子看來,這是“怨慕”,即舜既抱怨著父母,又眷念著父母。可見“孝”并不是一味的愚孝。舜最難得的是,他并沒有因為遭到錯待而與父母斷絕往來或僅僅停止在盡到為人子女的基本責任之上,而是一直努力改善與父母的關系,并始終保持對于父母的感情。
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親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漢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譯文】
西漢時期的漢文帝,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早期被封為代王。他的生母是薄太后,漢文帝奉養母親從不輕慢。薄太后曾生病三年,這期間漢文帝惦念母親常常睡不著,即使睡了也不脫衣服,煎了湯藥不親口嘗過就不奉上。漢文帝的仁孝天下聞名。
【譯詩】
漢文帝仁孝之心天下都聞名,他的高大形象已超過百代君王。
這位漢朝皇帝侍奉賢良母親,為母親煎了湯藥必先親口嘗嘗。
【評語】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平時的孝順很多人做起來并不困難,而一旦父母生病,時間一久,尋醫問藥、伺候收拾等各種煩心事就考驗起子女的孝心了。孝順的子女絕不會將生病的父母視為負擔,只會更用心地為父母減少痛苦,祈愿父母早日恢復健康。當今社會分工細化,為父母治病養老都可以交給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員,這也確實為子女減少了麻煩,而且在很多方面也能做得更好,但是子女親自照顧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和溫暖仍然是無法替代的。
本文地址:http://www.bo320.com/culture/10.html